1)第二十五章 粮商斗法_荒村往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永丰粮行门口有个长长的柜台。伙计们五更天(大约在凌晨四点)便起床。第一件活就是把柜台打扫得一尘不染,再搬出五个直径一米多的簸篮。然后从仓中把小麦、糜子、谷子、玉米、黄豆背出来,装入大簸篮。粮食要装到什么程度?堆成尖尖的圆锥体。这是粮行的招牌。

  天麻麻亮时,客商们就来了。他们一看见簸篮中堆积如山的粮食,自然对粮行的印象极好。这边相公们在谈粮食价格,那边伙计们忙碌着。谈妥后,就开始装粮了。这是个体力活。粮行内讲究,唱清点清,就是要把装的粮食斗数,当着客人面数清楚,这不能含糊。也是粮行经营风格的展现。

  在晨光微熹中,忙碌的人群,点数的声音,构成了一幅民国年间独特的风景画。

  “斗行”是那时粮行的别称,因为粮食交易主要工具是斗,故而也叫粮行为斗行。民国时期各地的斗规格大小不一样,关中地区一石等于四百斤,等于十斗,即一斗是四十斤。

  之前讲过,之所以永丰粮行生意兴隆,也与长军的两个经营策略有绝大关系。一个便是“尖商”,即给客人把斗刮平后,另给加一个尖,让顾客能明显感受到自己占了利,这是其一。

  还有一个秘不可宣的绝招,就是长军冥思苦想琢磨出来的。粮行开业前夕,他对请来做秤的师傅说:“你做的秤,要是能将一斤一两麦子称成一斤,除工钱外,我再赏你两个大洋。但要对所有的人保密。”做秤的人点头称是,并按长军的吩咐做了秤,多领了两个大洋,高高兴兴的走了。

  从此,长军用这杆“特制”的秤做生意,生意越做越红火,同行一天卖两石麦子都还吃力,而长军一天至少能卖五石。店里忙不过来,只好再请帮工。顾客在永丰粮行买的粮食永远都是只多不少,渐渐地,永丰粮行的生意越做越大。

  长军的做法看似“傻帽”,实则精明。粮食属于大宗商品,他的“经营诀窍”就是:薄利多销,以诚待客,让顾客永远得到实惠。

  德国著名经济学家奥伯里说过一句话:“企业是否兴旺,不是看它的日销售量;而是看它的年销售量;不是看它每日接待顾客的多少,而是看它拥有的回头客有多少。”这句话深刻地阐明了经营者只有靠诚实守信、货真价实、降价让利来赢得众多的回头客,永保客源不断,才能达到薄利多销、赚取高利润之目的。而如果信奉“无商不奸”的信条,靠以次充好、短斤少两、掺杂使假等不光彩的手段去赚昧心钱,经商的路一定走不远。因为“大众最聪明,也是最公正的”。

  “愚者赚今天,智者赚明天”。只有诚心对客,才能生意兴旺,财源滚滚,长军深谙经商之道。

  由于长军经营有道,顾客盈门,

  请收藏:https://m.bqg62.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