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62章 庆忌教子_重生之吴霸春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王英明!”

  庆忌对待残疾人,可谓是已经仁至义尽的。

  残疾不可怕,可怕的是残疾者自暴自弃!

  一些四肢健全的正常人,甚至还比不上残疾人!

  为何?

  因为残疾人,他们身残志坚,即便是身体残疾,忍受着旁人冷嘲热讽,行动不便,他们依旧没有失去活下去的勇气。

  但,有一些正常人,则是有厌世心理,自己都放弃了自己!

  “寡人决意,设置养疾司,专门负责统筹并接纳残疾者,同时教传授其谋生之法。”

  “使盲人为乐师,使少足缺手者耕作,使聋哑者识文断字,使疯子痴儿及瘫痪者,有所奉养,有所治疗改善。”

  庆忌的这一提议,立马得到几个大臣的赞许。

  “大王仁德!”

  要知道,在古代的西方,人们把各类残疾人看成是“魔鬼缠身”、“上帝的惩罚”,残疾人可被人任意再次伤害,其处境十分悲惨,生存权利得不到保障。

  相比而言,古代中华夏对残疾人的态度还是比较文明的。

  他们之中的一部分人有时多少能得到一些救济、帮助和同情。

  有夏、商、周三代,已提出了减免残疾人税收的具体政策,如: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福。

  所谓的“六养”,除“宽疾”与残疾人有最直接的关系之外,其他的如“养老”、“振穷”、“恤贫”都与残疾人的生活有一定的间接的关系。

  而这些政策并不只是想法而已。

  当时还能指派小司徒、乡师等地方官“九比之数,以辨其贵贱老幼废疾”——

  具体执行鉴别残疾人,减免残疾人税收和安排残疾人生活的相关事宜。

  沿袭夏、商、周时代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有的诸侯小国在进行改革时也开创了问疾、养疾之举。

  所谓“养疾”,就是将残疾人“收而养之,官之衣食”。

  跟之前孔丘所提出的主张一模一样。

  秦汉、三国、南北时期,某些开明的皇帝还派大臣优恤残疾人。

  为了使优恤残疾人的举措能够实施,历朝历代也都建立了不同规模的救济机构。

  救急不救穷!

  庆忌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即便吴国不缺奉养残疾人的开销,庆忌也期望他们能找到自己的谋生之法,不必忍饥挨饿,在冬天还有被冻死的危险。

  ……

  在孔丘、孙武、范蠡、伍子胥四个大臣离开后,偌大的公堂中,只剩下庆忌父子三人。

  “熙儿,跪下!”

  “父王……”

  “寡人让你跪下!”

  再一次被庆忌呵斥的吴熙,吓得瑟瑟发抖,连忙“扑通”一声,跪在了庆忌的面前。

  “知道自己何错之有否?”

  闻言,公子熙低着头,眼珠子转悠了几下,旋即磕头道:“请父王恕罪!儿臣知错了!”

  “儿臣一介孺子,不该妄

  请收藏:https://m.bqg62.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