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十章 书理_战国野心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本墨子去世之后一年出版的《墨经》,正读到一段趣事,忍不住笑起来。

  上面说道:子墨子南游使卫,关中载书甚多。弦唐子见而怪之,曰:“吾夫子教公尚过曰:‘揣曲直而已。’今夫子载书甚多,何有也?”子墨子曰:同归之物,信有误者。然而民听不钧,是以书多也。今若过之心者,数逆于精微。同归之物,既已知其要矣,是以不教以书也。而子何怪焉?

  索卢参看到这段话,又看了看自己身边的这些书,忍不住想到当年夫子和子墨子一同游历时的样子。

  那时候还没有纸张,只有竹简木简,子墨子那时候有整整四车的书。

  可那些书,如今变为纸张编纂的书,却只有薄薄的几册,自己如今带回来的这四车书,若要放在那木简存在的时代,恐怕得有四百车甚至一千车。

  索卢参心想,子墨子已逝,适的话到底还是实现了。如今子墨子走入草帛之内,化身万千,如今弟子的数量已经远胜仲尼之三千,墨家已然是天下显学之首,想来子墨子也会欣慰。

  又想,若是如今没有纸张,自己从极西之地带回的这些书,可要抄写多少竹简?又需要多少人搬运?

  想到这个有趣的事,索卢参心情好了许多,埋头继续看着那本适等人编纂的《墨经》,揣摩着墨子和弦唐子的那场对话。

  公尚过去世的时候,索卢参还没有加入墨家,但是公尚过的名字他却早就知道。

  那是一个可以让墨子认为“同归之物,已知其要,无需再读书”的人物。这个小故事,说的就是弦唐子问墨子,说先生你当初跟公尚过说,书不过用来衡量是非曲直罢了,你怎么还看这么多的书?墨子告诉弦唐子,说公尚过这样的人啊,心对于事理已达到了洞察精微。对于殊途同归的天下事物,已知道切要合理之处,因此就不用书教育了。

  索卢参提起笔,揣摩着这个故事,提笔在一本批注理解上写道:“同归之物,既知其要……这个要,是什么呢?”

  “如勾三股四弦五,其要就是勾的平方加股的平方,等于弦的平方。子墨子所说的那些书,是诸如勾股三四五、六八十、八十五十七等数。而要,则是其中的本源,所以说天下同归之物,只要知其要,便可解,无需再看那些列举的书。这是一种解释。”

  “另如适所说的方法,而书是结论。或者说,是子墨子所言的推理、说知之术。如当年在沛县所作的种麦田,阳光、雨水、温度、麦种、土地尽数相同,而唯独粪肥施与不施,这是一种。另如子墨子所言的窗外色与窗内色同,而知道窗外色就可以推论出窗内色……”

  “只是,方法虽知,但结论却是先贤众人之力得出的。这样的书,除非全都记下了,否则不可不读。若不然纵然知

  请收藏:https://m.bqg62.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