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十五章 文盲不是好士兵_穿越明末当土豪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明朝劳动人民的智慧超过吴为想象,蕴藏在民间的生产力一但被释放出来,就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这些不久前还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里面涌现出来大量娴熟的工匠,精明的商人,优秀的管理者。好多人在原本的时空中可能会在饥荒中饿死,但现在他们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顶梁柱,毫无疑问,历史的轨迹已经悄悄地改变了。

  不仅一部分头脑灵活并且有冒险精神的人先行致富,大部分农民也从经济繁荣中受惠,象现代的农民工一样,在农闲时候他们可以揽到一些活计贴补家用。虽然资本主义初级阶段的剥削非常严zhòng,但获得的报酬已经足够让打工者们感恩戴德,惊喜不已了。对他们来说,打工的收入已经是种地的好几倍,以至于大部分人现在都已经是一日两餐,有不少人甚至奢侈到了一日三餐的地步,而且其中至少两餐还有盐!

  与经济建设同步的是军队建设,没有强有力的武力保卫,安塞这一qiē繁荣都是镜花水月罢了。事实上,从击败高迎祥开始,安塞营以及之前的武装青壮与周边流寇大大小小的冲突就没断过。吴为可是清楚这个时代的历史走向的,更清楚流寇的规模有多恐怖,在后期那可是动辄几十万人的队伍,因此他比别人的危机感要强得多。早在第一次土豆大丰收之后,他就开始有意识地让青壮们逐渐脱离农业生产,向真正职业军人身份转变。安塞营建立之后更是全体官兵拟定军衔,改发军饷。此外军队还通guò“日升昌”将各项后勤供给工作作为项目分包给民间的承包商。跟军官们一开始担心的不同,因为要建立长期信誉,承包商们一般并不敢偷工减料,千方百计让部队觉得满意。他们整天绞尽脑汁琢磨丰富晚饭的菜单,或是使军装更轻便保暖等问题。实际上,军队指定供应商本身就是一面金字招牌,商人们更注重的是因此给自己带来的声誉,对军需项目本身的盈利倒是看得不太重,有时如果能显示自己与军队的特殊关系,他们甚至愿意往里面贴钱。

  待遇提上去的同时,官兵们的训练标准也大大提高,不仅要求每日一操,而且训练强度也加大了很多,甚至每天都有好几人在训练中肌肉拉伤,这种训练水准在罗汝才他们看来是不可想象的,但因为效果确实很明显,因此他们也都坚定支持吴为。其实在吴为看来这跟大学生军训的要求也高不了多少,当年他们站军姿踢正步都每天有人中暑来着,肌肉拉伤只是小意思了。但这个时代的军队训练水平实在是低得发指,连相对精锐的边军也不过才5日一操,据罗汝才说就连戚家军,也就是现在的浙兵也是如此,相比之下吴为的要求自然就显得苛刻了。

  吴为并不指

  请收藏:https://m.bqg62.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