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172章 一门生意的崛起_买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成鱼露,或是做成虾酱,往南往北,凡是沿海,不论是甬城、武林,还是泉州、羊城,就没有不爱吃这个的,一船鱼给我们,能翻出四五倍的利来。这般苦干了三个月,渔汛过去,手里的本钱也有了,这青盐生意也没得做了现在来云县的船,都收到了消息,知道带盐不划算,因此也就收不到青盐了。”

  其实就是和渔夫换盐,也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买卖,之后的翻晒加工,那就更有门槛了,徐金花吃的是技术饭,自然不怕别人来抢生意张家铺子就更不会抢这样的小生意了,因此,她谈起来也很大方,之后的故事则在想象之中,母子二人分了手里的本钱之后,又合股开了这间铺子,一方面从渔民手里收海货,第二也和有些本地的商家一样,适当的进货出货赚差价便是郑地虎叫小甘在本地交易所试水的买卖一般道理。

  徐金花母子的本钱,自然无法和大豪商相比,她们也不敢做得杂,只做明确有利可图的海货买卖,一个月运气好也颇有赚头,而霍大郎因为常常去交易所办事,无形间人头熟络,对本地做生意的规矩也很明白,便又给他兼职了个差事,便是为一些初来乍到的小商户介绍本地的规矩,撮合些交易,赚些跑腿的钱。

  别看这跑腿说着不好听,其实收入也很丰厚,由是他便看出好处,专门钻研报纸上的公告文章,又去衙门里咨询钻营,把做生意的方方面面都打听得周到,譬如这商标申请,买活军固然也颁布了规矩,但那是一本册子,谁有闲心一字一句去看明白霍大郎却是从规矩,到衙门里的手续,都跑得很熟,很多大商家带了上乘货物来出售,也想要申请个商标来凑热闹,便请他带人去办事,且不说结识的人脉,便是打赏也少不了的。不过这样的生意并非随时都有,平日无事,他还是照旧为铺子跑腿帮忙。

  要说这一年来,赚了到底多少钱,这个自然是不好问也不好说的,但只看金花大姐脸上的笑容,还有她身上那笔挺笔正的穿着簇新的棉袄,是买活军这里最时新上等的挺括料子,外头的罩衫也是让外来户非常羡慕的橙色仙衣,经过裁剪,非常合体。短发上别的是银发箍按徐金花介绍,本地的金铺也是绞尽脑汁,把簪环都卖给外头,现在一门心思地做这种发箍,光顾的人还不少呢。

  这发箍把碎发都压住了,更显得金花大姐一张脸素净清秀,皮肤虽然微黑,但肤质并不粗糙,再加上她谈笑风生,风度利落,一看便知道日子过得顺心。又听她自言,到临城县还不足一年,便赚了一间门面,又买了地来,盖了相连的三座水泥院子,便可见其中的赚头了。郝太太也不由咋舌,徐金花便对她道,“大姐,要说我的本事,若在从前,也不过

  请收藏:https://m.bqg62.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