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一八〇章 问鼎之基(上)_窃国贼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bspnbsp“大学”的名称由来已久,《礼记.王制》中就有“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以及“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蓺焉,履大节焉”、“五帝名大学曰成均”和“上庠为大学,在王城西郊”的记载,大学也称为“成均”或“上庠”,西周时期有了直属中央机构的太学,本朝前期在京师也设立了太学,为中央官学和最高学府,太学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

  nbspnbspnbspnbsp为避免引起朝廷文武大臣和各路诸侯的诟病,刘存和麾下心腹商议过后,为这座青州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学府,定名为更富地方色彩的济南大学,变相地实施科举制度,为将来的发展积蓄人才。

  nbspnbspnbspnbsp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济南大学的首任山长并非享誉天下的郑玄或邴原,而是郑玄和邴原的学生济南相管宁。而负责济南大学具体管理事务的学监,则是刘存敬重的心腹谋士、以推广农业耕作新技术和畜牧饲养技术而享誉天下的田牧。

  nbspnbspnbspnbsp郑玄和管宁之所以不愿担任济南大学山长,并非轻视刘存提倡的教育改革政策,更不是抱残守缺,看不起培养农工商百业技术人才的综合性新型大学,而是因为两人管辖的琅琊书院比新成立的济南大学更负盛名,更有影响力。

  nbspnbspnbspnbsp其次,郑玄和邴原舍不得离开倾注全副心血的琅琊书院,他们与学院博士们的家人都住在依山傍海风景秀美的琅琊台下,习惯了琅琊温暖的气候和生活方式,不愿搬离这个天下士林心目中的世外桃源。

  nbspnbspnbspnbsp这其中,还有个难以启齿的重要原因:保持琅琊书院超然的独立地位,坚持自由开放的学术风气,摆脱刘存的制约,不受越来越强大的青州政权所控制!

  nbspnbspnbspnbsp琅琊农工商学院整体迁入济南大学,原有八个学科重组为济南大学下属文理学院、农牧学院、工商学院、机械学院、建筑学院和两个学术研究院,附属印刷工坊的规模随之扩大数倍,工匠与学徒人数高达四百余人,成为整个大汉最大的书籍印刷和发行基地。

  nbspnbspnbspnbsp原琅琊农工商学院附属陶瓷工坊、木器工坊、铁器工坊和冶炼工坊,尽数搬迁到济南东面的章丘城西新区,以济南大学附属工坊的名义继续经营,继续作为济南大学师生的实习基地和新科技新技术的试验场所,为济南大学提供更多办学资金,继续享受州府衙门特许的五年税赋减免的优惠政策。

  nbspnbspnbspnbsp整合后的济南大学印刷工坊就在大学

  请收藏:https://m.bqg62.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