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05章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_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定了,到时候天下即时还有人想造反,也不过是些草寇之流,成不了什么大事。”

  听了杨宪一番话,朱标脸上那是无比震撼。

  因为杨宪刚才讲的,在他看来是实实在在的帝王之术,果然之前我没有想错,杨卿可为帝王师。

  原时空,朱元璋就是这么做的。

  甚至将科举推到了极致。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确立于唐,渐盛于宋,完善于明!

  正是朱元璋确立了传说中的八股取士!

  朱元璋自己就是造反起家的,他哪里会不知道,造反军队中读书人的作用,当初他要不是在定远招揽了李善长,他的军队也无法做到如此快速发展。

  没有读书人参加,单纯农民起义队伍,古往今来就没有成功过,从陈胜吴广起义,一直到后来的李自成无一不是如此。

  因为农民起义,天生带有思想上的局限性,对自身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对于革命无法提出正确的纲领。小农思想,也让他们一边容易满足,另一边则是取得一定成果后便急于品尝胜利的果实,还未真正成功,便沉醉于酒色财气之中。

  这一点,朱元璋最后能够从众多起义军之中,脱颖而出,他感受最深。

  在朱元璋看来,没了读书人,泥腿子造反,就是一盘散沙。

  因此他老朱,打从心底里就防着读书人呢。

  后面清朝在继承明朝八股取士的基础上,更把控制读书人这件事做到了极致。

  因为这世上,并不是所有读书人都会参加科举,也会有那些不愿意进入这张科举牢笼的人,于是清朝便是搞了文字狱。

  科举配上文字狱,就是双重保险了。

  “因此如果是为了这个目的的话,四书五经,确实是最佳的选择。”杨宪开口道。

  他今天之所以会对朱标说这么多,按理来说,超出君臣分际的话,是想要试一种可能。

  “杨卿也认同这个提议?”朱标开口问道。

  杨宪开口笑道:“殿下,我方才说了,如果咱们大明开办科举是为了这个目的的话,确实如此。可要是开科举的目的,是像你之前所说的,为国家选拔一些真正可用的人才。”

  “那么,这种方式,微臣认为有极大的问题!”

  “以四书五经选拔人才,万万不可!”

  另一边,京城。

  皇宫。

  朱元璋手中看着的正是大学士宋濂的奏章,他桌上还摆放了一堆,这些奏章内容,和宋濂讲的一样。

  都是建议朱元璋要尽快开设恩科,同时以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取士。

  因为在宋濂这些读书人出身的文官看来,只有这样才能选拔出真正忠君爱国的好官。

  经过时代的变迁,儒家思想也早已变味。

  尤其是经过程朱理学的荼毒之后,整个儒家体系,已经彻底沦为封建王朝的统治人思想的工具。

  用这些所谓的“儒家”思想约束一个人的精神,然后再以法家的手段,约束人的行为。

  至此整个天下,所有人都变成了一个个相似的“人”。

  如果没有外力干预的话,这样的天下,确实十分稳定。

  极个别思想觉醒的人跳出来,也只会被这个世界视为异类。

  他的呐喊无人听见。

  久而久之,甚至会产生,自己才是错的错觉。

  帝王心术,深不可测。

  朱元璋拿起御笔朱砂,正打算在上面画一个圈时,忽然外面有太监有事来报,打断了他的动作。

  请收藏:https://m.bqg62.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