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2523章 番文的私货_诡三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白斐潜的意图,但是并不妨碍郭图去执行。

  反正花得不是自己的钱。郭图甚至有些怀疑斐潜是不是有什么图谋,亦或是在这些西域文字文稿当中,找到前秦的线索?

  亦或是想要引用为其下一阶段争霸的名头?

  斐潜微微点着头,表面上似乎在听郭图的汇报,对其这一段时间收集文献的辛苦表示肯定,但是实际上斐潜更多的是将心思放在寻找一些相关哲学方面的东西。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是当东方老子孔子墨子荀子等人百花齐放的时候,在西方也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

  想要转译这些大家伙的文章难度是很大的。

  一方面是书籍难以获得,另外一方面则是思维模式有所区别。

  为什么斐潜想要先找哲学呢?

  因为哲学是抽象的,它不分东方西方,它研究的是世界的本源与真理,而本源是朴素存在的,真理普遍适用的——所以不论东西方,一切智者的智慧活动,最后都会升华为对哲学的追求。

  在这个方面上,比较容易达到东西共通。

  而像是什么建筑学或是算术之类的东西,不是不重要,而是还要往后面挪动一点,毕竟这些专业性太强的书籍,在大汉当下,甚至在后续的封建王朝之中,很容易就被扫到『奇淫技巧』一类里面去……

  所以只有先解决了思想上的问题,其他的问题也就好办了。

  思想,离不开哲学。

  百家争鸣,老子、孔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鬼谷子等等等等,他们的学说丰富多彩,各不相同,但有一个核心思想是一样的,这些百家都是在对这个世界本源的表述认识,是对人类的严肃剖析,是对生命意义与道德实践的探索,是最璀璨的东方哲学。

  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也带给华夏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就是『唯心』太盛,以至于后世还时不时的会听到类似于什么『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等等的名言。

  虽然说在诸子百家之时,诸多大家对于唯心和唯物的对立也有一些阐述,但是很遗憾的是,大多数都偏向于唯心。

  比如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他认为老子那样的圣贤,都是『生而知之』的,不需要去学习天下的事物,便可以洞悉一切的,但他同时也认为自己没那么厉害,还需要学而知之,所以还要对外界事物多闻多思,以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他是最矛盾的唯心派。可是后世大部分儒生都在表示,孔老先生您谦虚,您就是啥都懂啥都知道,啥都能指导,啥都是微言大义啊……

  孟子更进一步,认为人应该『反求诸己』,即探求自己的内心世界,以扩充原本固有的良知、良能,从而达到『不

  请收藏:https://m.bqg62.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