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528章 稳中向好_家兄朱由校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他也不免对帮他整理奏疏的曹化淳询问道:“我这样做,是不是对山西百姓太过苛刻?”

  “这……”曹化淳面露惊讶,他不明白自家殿下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因此不免作揖回答道:

  “即便殿下您想调粮食,但国朝也无粮可调,更无银可用。”

  “历朝历代,凡事遭遇三载以上旱情之地,从未听闻还能保全六成以上百姓的事情。”

  “山西之地大旱几近九载,然至今因饥饿而毙者不过十万人。”

  “这样的天灾,殿下已经做到了最好的安排和处置,便是民间的山西百姓,也未曾有人说过殿下半点不是,殿下无须自责。”

  曹化淳的话可以说是说出了这个时代大部分人的想法和观点。

  在他们看来、饥荒饿死人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以这个时代的生产力,别说饥荒九年,就是饥荒一年都能饿死许多人。

  类似山西这种不是一省大旱,就是半省大旱,并且连续就是九年的旱情,放在哪朝哪代,不饿死个百万人都算奇怪的。

  倒是到了天启朝,全赖火车、轮船和海外粮食的输入,山西遭遇大旱九年,因为饥饿而死的百姓连十万人都没有。

  更别提,这饿死的十万人里,大部分还都是不愿意迁移,宁愿饿死也要死在家乡的顽民了。

  在曹化淳看来,自家殿下能保全八百多万山西百姓,那已经是了不得的恩德了。

  比起八百多万山西百姓,死去的这十万人根本不算什么。

  “或许你说的对吧……”

  面对曹化淳的话,朱由检略有沉默。

  他总想尽可能多的救活更多的人,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可是时代放在这,即便他已经努力的攀爬科技树,但提高生产力这种事情,不是单单爬科技树就能一下子提高的。

  治国,需要的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耐心。

  只有付出心力,一年又一年的耕耘,国家才能慢慢的强大。

  大明的体量太大,疆域太大,许许多多的政策即便颁布,也需要数年之后才能见到成效。

  不说别的,单单眼下的一个人口问题,便耗费了大明九年的时间,却依旧没有查个清楚。

  面对这样的大明,朱由检只能一步步的来,因此面对这样的山西,他的政策也依旧不能改。

  “告诉马懋才和户部,平阳府百姓的情况,朝廷已经知道了,然国朝已经无粮、无银可调。”

  “平阳府六十余万百姓若是真的无粮可吃,那可依照‘移民实边’的国策,迁往东海省安置,发放粮票。”

  “是……”

  朱由检开口,曹化淳回应,就这样,平阳府的事情依旧没有变化,那些执拗要留下的百姓,朱由检管不了他们。

  他不是没给这些人活路,是这些人自己不给自己活路……

  奏疏很快批发下去,同时大明朝的变化也在一点点的展现。

  随着这些年来大

  请收藏:https://m.bqg62.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