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23章 谏言废辽饷_家兄朱由校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室的垂死之人。

  能不能续命,完全看这个阶级的数量够不够多。

  在收割这个阶级的时候,宋朝表现得十分出色,因此明明它占据了最少的田地,却轻松突破一亿人口。

  而在收割中产这块,明朝远不如宋代,因为士大夫和商贾、大地主、勋戚的贪婪,外加上突如其来的小冰河大旱,实际上不过三十年左右的时间,他们就被消耗了个七七八八。

  在这种消耗中,北方的中产无疑是第一个被收割的。

  “穷鬼没有钱可以收,大富豪又不能收,就只有收你们这群人了,崇祯啊、你倒是真的挺倒霉的……”

  当朱由检将辽饷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他看着手中的文册感叹了起来。

  【今岁共收六百二十三万四千三百余两,田赋三百七十三万余两,杂项一百七十六万余两,盐课七十五万余两,关税七万余两……】

  望着手里的辽饷税目种类和各税目的数量,朱由检咋舌的同时站起身,将手背负在身后,走出了庭院。

  锦衣卫跟上了他,而他则是在这造价三千多两银子的总经略府内渡步。

  他脑中闪过了辽饷在他所在的世界中,所出现的所有情报……

  辽饷亦称新饷,始征于万历四十六年,主要用于辽东的军事需要。

  从四十六年定下定额,到四十八年万历皇帝驾崩为止,大明全国除贵州等少数地区外,平均每亩土地加征银九厘,计五百二十万零六十二两。

  到今年,魏忠贤登台后,朱由校又利用魏忠贤,以辽饷的名义,对行商和百姓征收榷关、行盐及其他杂项银两。

  今年能收到六百多万两银子,创下新高,就是因为崔呈秀等人在江南搞事的缘故。

  往年辽饷加征的盐课顶多七八万两,但今年一下子涨了十倍,而平日里几十万两的杂项,也被崔呈秀提高到了一百七十多万。

  这是好事吗?实际上并不是……

  崔呈秀可能会因为需要打倒一些不顺从他的盐商和官员去加收杂项和盐课,但不可能一下子凑出那么多。

  如果能凑出那么多,必然也是向百姓和中小地主、中小盐商,中小商贾下手了。

  下手的方式很简单,不过就是说朝廷加税罢了。

  大明百姓具体有多少,朱由检也不清楚,但即便按照一亿五千万人来算,平均每个百姓也要出四十二文钱。

  占据了三分之一资源的那一成人,将应该征收的三分之一税收,转嫁到了其他三分之二的人身上,最后就导致剩下三分之二的人,每人需要交六十三文。

  这三分之二的人,即便算他一亿人,但按照五人一户的最小来算,也不过就是两千万户罢了。

  两千万户,也就是作为顶梁柱的两千万男丁来分担这六百多万两辽饷,实则每个人需要分担三百余文。

  以朱由检了解的情况来看,大明除了人口稠密

  请收藏:https://m.bqg62.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